幼稚園升小一|12種必備技能 升小一準備|助你適應小學生活
1. 專注力 讓孩子學習有效率
專注力非常重要,也很影響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專注力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持久性專注力、分離性專注力以及交替性專注力。持久性的專注力指小朋友可在一件事上維持專注多長時間。隨年齡增加,專注的時間長度也會慢慢增加。小學與幼稚園的其中一個變化是,上堂時老師和學生的比例不同,學生數目增加,相應對持久性專注力有影響。分離性專注力,指是否有一心多用的能力。幼稚園的時候更多是跟着一個一個指令做,小學時老師一句話包含小朋友是要做到好幾件事情,要一邊聽指令並且記得,然後同時執行連續數個指令。交替性專注力,正在做一件事被打斷之後會否記得繼續做未完成的事。
如何培養:
1.1 家長可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讓小朋友在生活中體驗,慢慢形成習慣。
1.2 培養持久性專注力:可以和小朋友讀故事,但要記得減少容易令孩子分心的事情例如開着的電視。讓孩子在寧靜的環境下讀故事,先讀5分鐘,然後慢慢拉長時間,讓他慢慢投入和習慣。
1.3 培養分離性專注力:可以設計遊戲,比如運乒乓球、指示小朋友選擇顏色,送到指定位置。小朋友手拿東西、耳朵聽指令、同時要移動,其實已同時進行三個任務。
1.4 培養交替性專注力:可以讓小朋友在進行一項活動時,喝杯果汁再回來做,等小朋友回來時繼續進行。
小建議:
1.記得要循序漸進,不要太心急,否則小朋友沮喪、失去興趣就會放棄。
2.近年孩子接觸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youtube等平臺,而這些電子產品帶來太多刺激和干擾,專注力變得越來越低。
2. 孩子學自控 家長要堅定而堅持
升上小一,自制能力非常重要。班級人數增加,老師期望學生自制能力好,上堂坐定、專注聽講,能夠聽從指令,適應後能自己能主動做到。自制能力高的小朋友上課比較暢順,自制力差的小朋友可能上課時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郁動,會不斷被責罰,也讓他們上堂不能專心或者有各種行為問題。
如何培養:
首先家長要明白自控和他控的分別。他控,是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才做好,有些父母很自豪:「我在他才乖。」這其實是不太好的,小朋友是由於害怕、因為權力才表現出乖,一旦沒有人監督沒有外力,小朋友不會做到。因為不是自己知道、認可要做好,而是因為權力的要求。他控的最大問題是,小朋友長大了家長無法隨時隨地監督或者這個權力已經不再有權威性,孩子的行為就不受控制,也不會主動做好。
希望小朋友的自控能力好,家長要有耐性,堅定而堅持,「指令堅定不靠惡。」堅定,即說了不就是不,不需因小朋友發脾氣而改變要求,但也不要因為孩子哭鬧比他更大聲。千萬不要以生氣、發怒的形式處理事情,否則孩子一旦害怕,就變成他控。給小朋友正面欣賞,少許努力也可以稱讚,並非一定完美先讚賞。做錯了可以有少許後果,但不要依靠咆哮。因為責罵小朋友,一定會出現憤怒。
3. ‧找指示 學認路
一年班的小朋友可能去到少去的地方會認不到方向,不懂得也是正常的,需要教小朋友可以幫助他認路的方法。
如何培養:
認路能力上,如果到了對小朋友有難度的位置,首先要知道自己所處位置,可以通過讓小朋友找到一些指示物,比如樓梯從而確認自己的位置。之後再找到一些提示及指示,比如找到樓梯有寫一個數字,可以得到指示、指引。
當中也牽涉到培養小朋友解決問題的能力,小朋友不害怕、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問題是沒有辦法拿走的,反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重要的。
4. 組織能力 有助規劃和安排
最基本是收拾和處理個人物品,比如筆盒、書包、思維上也講究組織能力,組織之前是要熟悉物件,比如今天功課要用甚麼會去做,在腦中組織、安排事件。而大腦的組織、安排也會影響具體操作上的組織能力。
如何培養:
從小開始幫助小朋友學習分類,比如書本可以根據大小、類型進行分類。到升小學,書包的不同分層怎麼分類擺放不同物件,讓小朋友慢慢形成習慣。
小建議:
父母可以偷偷懶或者不要一味因趕時間、心急而幫小朋友準備好所有事情,讓小朋友自己去解決事情,能力也就會提高。多讓小朋友動手,給適當指引,從小開始知道物件擺放,組織能力基本能培養到。
5. 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
升上小學會有很多問題會發生,老師未必每件事情都會在旁提供幫助。比如去完洗手間自己會懂得返座到位,有不妥當的知道向誰求助。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幼稚園不同了,小朋友解決問題的能力隨着事情變多,幫忙變少,確實非常需要適應。解決問題能力較低的小朋友會容易感到緊張和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如何培養:
把事情留給小朋友自己解決。例如穿襪子不要幫忙,在相應年紀應該懂得、需要的技能可以讓他們自己嘗試去做,即使做得不完美但不要緊張。熟能生巧,多練習才會越練越好,家長越幫忙小朋友便越缺乏鍛煉機會,就逐漸沒有信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隨之越來越低。
讓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小朋友未必會用家長或我們認爲最完美的方法,但當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完成時家長可以給予適當認同。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成功解決問題,讓他相信自己是有方法、有解決能力的人,有自信,即使面對問題也不會害怕。很多不危險或者不是非常錯的問題都可以讓小朋友去嘗試,如果他們做錯就會知道此路不通,下次就會採取其他方法。
小建議:
家長要留心,有時因心急或要求高,家長會讓小朋友依自己的方法行事。這種情況下,小朋友可能做得很好,卻拿走了小朋友解決問題的機會。長此下去,小朋友形成印象:不按照家長的方法就會被責怪,以後就會只跟着家長的指引去做,慢慢小朋友會缺乏動力及主動性,總等待他人的指示且還怕出錯。因此,當小朋友犯錯、未能成功解決問題時,家長不要嘲笑或責怪小朋友,讓他們嘗試並認可他們的嘗試,漸漸地小朋友面對難題也會努力嘗試,養成不怕失敗的心態。
6. 察言觀色 助社交
察言觀色的能力當然對小朋友讀小學有幫助,因為升小會有多新同學、不同性格的人走在一起,而在該階段小朋友的慢慢性格開始突顯出來。在平日相處上,小息、分組等也有很多需要相處能力、理解彼此情緒的地方,幫助孩子們結交朋友。
如何培養:
家長的明白、體諒很重要。如果小朋友反映沒有朋友,家長先不要怪責他們。每個小朋友的適應力不同,有些可能會緊張。家長要體諒小朋友,否則他們壓力很大。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也明白不會每個人第一天就有朋友的。如聽到一些不對的事情也不要反應太大,或者質問其他小朋友爲何不和自己的小朋友玩,投訴別人的家長等等,也會非常影響孩子的與人相處。人際關係和相處對於小朋友是否享受上學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良好的朋輩關係會帶來很多好的相處體驗,令小朋友喜歡,學習當然也會更開心。
提供建議和方法。處理事情上,家長可以給一些建議和方法,比如可以帶餅乾和同伴們分享,增進互相意見的理解、認識,讓他們不會覺得這件事太難、很無助而感恐懼。
鼓勵小朋友。讓小朋友深信自己是得人喜歡的,多和他說「你這麼善良一定有人喜歡你的,不用擔心。」鼓勵讓他認同自己,慢慢培養小朋友了解他人情緒和意見、與人相處的方法和能力。
有需要的時候,要和老師一起商量幫助小朋友。家長不在學校,孩子能獨力做到的有限,可以和學校的老師一起商量,如何可以更好幫助小朋友。
7. 提升理解力 有助學習與社交
社交不僅是表達,需建立在明白說話內容的意思之上。有時內容的意思未必直白說出,因此如不了解對方內容中的情緒也對話及社交有很大影響。與朋友互動社交,需要延續一來一往的社交對話,小學要慢慢開始發展。除了社交關係外,學習方面小學開始有些要一起完成的小組項目,知識學習上也對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提升了,如停留在幼稚園的能力老師上課講的內容就很難明白。
如何培養:
故事形式,提升小朋友理解能力。比如說故事的過程中,有些難字小朋友不懂,家長可以照讀然後進行解釋。以「拾荒者」為例,拾荒是撿垃圾,拾荒者就是撿垃圾的人,講完後再為孩子解釋,透過故事形式孩子容易接納新字眼。研究表示,父母和小朋友對話越多,語言發展越好。故事之外,父母在生活中多和小朋友分享、聊天,去超市也可多些對話,多使用不同觸感,見到不同水果可以觸摸,比如榴槤、菠蘿去感受也可以,可能是有刺的。
父母可以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例如:「Daddy覺得很不開心,因為你弄得很髒、故意不聽爸爸說。」透過說話讓孩子知道對方感受。
8. 方方面面需表達
孩子升上小學後需自己面對和解難的情況增加,簡單如去洗手間要舉手告訴老師,同學相處之間如何相處,如無法表達就對多方面都有影響。因此,表達能力對小朋友的學習、自理以及社交很重要。其中對自信心的建立也相當重要,因為當小朋友能清晰表達自我時,透過表達而達到目的,有成效且能獲得經驗,有助建立自信,同時又能促進表達,是一個正向循環。
如何培養:
家長需留意是會否過分幫忙。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小朋友需要甚麼東西,不用自己出聲父母已幫忙說、幫忙做了。簡單做法是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小朋友需要甚麼,便請小朋友說出來。
講故事或者活動的的時候,父母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講。當然並非只有小朋友自己講,父母和小朋友一起對話,提升小朋友的表達技巧的方法。
遊戲的形式,比如拿著物件讓小朋友嘗試形容顏色、形狀、大小,就能增加表達,而且其中表達不僅是事實性的,還有感受性的,比如舒服的、摸上去軟軟的。
情緒表達,可透過父母讀出小朋友情緒幫助孩子學習表達。比如「爸爸見到你很生氣、失望。」透過大人的說話,幫小朋友講出其感情,透過互動小朋友能夠學習到如何表達其情緒。
9. 保護自己 免受傷
同學之間互動,可能有時玩得很過份,肢體動作也要注意。見到危險動作和環境的時候要知道保護自己,不要模仿、不要做。對這些危險動作行為有免疫力,要知道別人如果對自己有損害應如何應對。
如何培養:
透過繪本、故事,讓小朋友學會分辨甚麼是對錯,有什麼危險,能否認識行為的嚴重性。
懂得拒絕,這也相當重要。如果知道對錯,但無法拒絕就同樣會危險。家長可以透過與小朋友一同進行角色扮演、日常互動,在場景中預先說明爸爸扮做危險動作的同學,再進行互動練習,讓小朋友學習、練習去拒絕。
10. 提升推動力 自主學習
推動力指對學習的興趣,以及能夠有主動、自發去做,不拖延。當小朋友有興趣去學習,就會更專注去做。喜歡學習的心態未必是小學開始才培養,可以從幼稚園培養。從幼稚園開始,讓孩子喜愛學習、主動學習,培養閱讀習慣,越早開始培養就會容易適應。
如何培養:
要留意家中會否太多令小朋友分心的事物,比如電視常開、手機隨時能拿到,這樣的環境對培養孩子的推動力也會有影響。
幼稚園開始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可以通過父母和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多閱讀。還可以讓孩子落手落腳,親自做實驗,可以親身感受到書本所得來的知識能夠在生活中應用以及實踐探索,令小朋友更有興趣看書,培養其動力。作為閱讀後的跟進行動,書本的類型也可以有不同選擇,可以是科學書,食譜又可以。
家長不需過份幫忙,在安全環境下讓小朋友自己做,對行動力也有幫助,如果家長過份、幫助照顧,比如出街為他穿好衣服、鞋子,小朋友本身有能力做到卻缺乏練習的機會。
11. 多角度多刺激 提升記憶力
學習上,知識層面有更多的需要,包括經常要背誦,因此記憶力很重要。對記憶力的要求在學術以外的其他方面也有幫助,比如生活層面上,記憶力的重要性也提升,包括回校需要交通告、活動安排要記得帶用具回校。
如何培養: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發問、多回顧、多回想。也可以通過與小朋友外出後講當日的經歷來訓練,透過回想、對話幫助訓練、提升記憶力。
聽故事時也是練習的好機會,講故事講到中段可以也與孩子互動、提出問題邀請孩子回憶、回答。
用五感去經歷和感受,越多的感官刺激,記憶會越強,比如可以透過嗅覺、透過觸摸。靜觀訓練,用身體感覺認識世界、環境也是一個好方法,比如進食時的感受用嗅覺味覺。
12. 認識時間 培養時間觀念
小學會根據時間表進行活動,在家習慣跟時間表慢慢做到,在學校也能做到。學生要學懂時間安排,安排活動,比如小息時間,去買吃的、去洗手間、去玩應該怎麼安排先後次序較好。
如何培養:
讓小朋友學看時鐘,灌輸時間概念,一天有幾多小時,每小時有多少分鐘,透過生活體驗讓小朋友理解時間的概念和重要性。
着母可以多些在家以時間表的形式去做,概念,透過方法讓他知道要跟著時間做。在家一起安排時間表,也有助於掌握自己的活動安排。因此,在家已經可以用時間表的概念。帶出作息常規。在家就可以提供一些選擇去安排如何分配做功課,吃茶點,玩樂的時間,了解每一樣選擇的好壞,嘗試後再調整、做回顧,就能知道如何善用時間,如何更好安排。
倒數、用計時的方式工具,讓孩子明白比如五分鐘大概有多長。也能讓孩子也能瞭解到假如小息有十分鐘,假設去遊玩後十分鐘內餘下的時間該如何安排才合理,也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時間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