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女學校遇欺凌 家長點處理?
校園欺凌越催嚴重
屯門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曾爆出小一學生遭同學欺凌事件,該名學生母親稱兒子遭同學掟粉筆、被風紀打面、高年級學生以粗口辱罵,甚至用鉛筆擦膠插耳,更需接受手術移除擦膠,令校園欺凌問題再度受到社會的關注。在今年5月,加油香港基金調查發現,於網上及學校收回604份問卷,在過去半年有33.9%受訪學生稱曾受欺凌,欺凌者是同學有35.6%,22.7%為朋友。遇到欺凌時,有42.5%的受訪學童會先選擇自己處理,29.5%會向朋輩求助,但向父母長輩求助的只有12.6%。另外,有逾4成的受訪學童希望朋輩會向他們主動伸出援手。
校園欺凌行為點樣分?
踏入小學階段,孩子開始與同輩建立關係,同學玩耍之間互相捉弄或惡作劇十分常見,到底可以如何識別欺凌行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當一方惡意攻擊,令被欺凌者感到痛苦、傷心及尷尬,並難以反抗,兩者權力上不平等,便算是欺凌。欺凌行為包括肢體攻擊如推撞、拉扯頭髮、掌摑等;言語攻擊如說粗言穢語、惡意嘲笑、侮辱等;關係攻擊是無視受欺凌者的存在、孤立、杯葛、製造謠言及改花名等;以及網絡攻擊如透過在社交平台上留言中傷、改圖等。如果家長發現子女身體上有傷痕,或文具和書本的物件遭破壞,而且這些情況多次重複出現,加上孩子經常感到悶悶不樂、焦慮及逃避上學等,可能是子女對於被欺凌感到無能為力,感到難以處理,家長便要正視問題。
欺凌行為 家長處理3部曲
若孩子不幸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家長可以怎樣做?以下,葉妙妍會教家長應對校園欺凌的3個步驟:
第1步:全面了解情況
由於欺凌事件發生在校園內,家長並不在場,未能完全地掌握事情的狀況,但他們需要先保持冷靜,不宜過於激動,否則會影響小朋友的情緒。家長可以慢慢地引導孩子,說出被欺凌的過程。小朋友一開始可能未必願意說出他們的感受,或他們年紀小,未必能夠完整和清晰地說出事情的所有經過,家長要抱有耐性,並保持客觀的態度。家長同時可以聯絡班主任,詳細了解孩子被欺凌的過程,並可在老師和社工的協助下,與欺凌者的家長溝通,共同解決問題。
第2步:拆解被欺凌原因
家長可以嘗試了解欺凌事件背後的原因,如果涉及小朋友的性格不足或衞生問題,如經常大聲罵人或經常挖鼻孔等,令他們在學校裏成為比較不受歡迎的人物。此時家長便要先着手改善孩子的行為,有助扭轉被欺凌的局面
第3步:教導應對方式
面對欺凌,家長要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並引導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尤其是較畏縮的小朋友。當被欺負時,孩子通常會不敢反抗,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勇敢站出來,如拒絕被欺凌者的無理要求等。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主動認識其他朋友,如找其他班別或高年級的同學玩,開拓新的朋友圈子,避免在獨處時候受到欺凌。
防止校園欺凌 從家庭教育入手
校園欺凌問題,不但影響個別的學生,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家長、老師和學校都有責任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家長可以做的,是從家庭教育做起,從小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培養同理心:不論是哪類型的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均會造成重大的心理及精神傷害。被欺凌者長期處於弱勢,會造成自我形象低落、感到挫敗、不想面對別人等,也有機會令報復心態作祟,演變成欺凌者。而目睹事件的旁觀者的影響力甚大,若他們保持沉默,欺凌者便會認為是對欺凌行為的默許;若他們吶喊助威,更會助長欺凌者的氣燄。如果他們對受害者施以援手,或能有助緩和或制止欺凌事件。所以從小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引導孩子代入被欺凌者的角色,讓他們明白被人欺負的感受,避免成為將痛苦加諸在別人身上的人。
避免傳遞以暴易暴價值觀: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有不少父母一時氣難下,不單止動口,更會動手打孩子。但父母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想法,所以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要以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否則孩子很容易便會模仿父母的攻擊性行為,後果不堪設想。遇上孩子犯錯時,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處後,可做一次正確示範,讓孩子能簡單明白何謂正確的行為。時常遭受體罰的小朋友,誤以為可以用暴力解決問題,當他們遇到不順意的事情,也會學着動手打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