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 4方向 4妙法
天性愛獨立
初為父母,對新生命的到來充滿熱情和盼望,對子女的關懷無微不至,所有事情都幫他們處理妥當,不讓他們沾手,容易令小朋友的依賴心強,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資深親職教育顧問謝清美指出,小朋友天生就有獨立的潛能,就算是嬰幼兒,未有走路的能力時,已經懂得在嬰兒床上揮動手腳,自娛自樂,而不需要父母在旁陪伴。小朋友日漸長大,其獨立性亦會加強,皆因生長及成熟發展的強烈慾望,是小朋友與生俱來的,只是有時候父母給予太多的照料,才令他們喪失本性和意願。
環境因素大
有的父母認為子女天生愛依賴,其實不然。相反,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爸媽認為子女未到獨立的年齡,需要事事為他們擔心,卻不知道這反而是造成子女愛依賴的原因。部份家長在潛意識上喜歡被依賴,渴望小朋友依賴自己,因此越發令小朋友愛依賴,這種影響是相互的,對子女日後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令他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問題,事事找人求助。
害怕挫敗感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跌跌碰碰,但有些父母會過份憂慮,不希望子女在成長中遇到挫敗感,害怕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令他們一蹶不振,於是連失敗的機會都不給予。其實,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失敗的經驗反而能令他們快速成長,在錯誤中學習,同時亦學習接受失敗的情緒,而不是去拒絕這種感覺。如果父母太過保護子女,只會令他們越來越依賴父母或身邊的人,遇到困難而不懂得去解決,遇到逆境只會退縮。
建立信任感
事實上,父母過份地干預子女的生活,並不會令子女開心,反而會令他們情緒低落,即使在行為上依賴父母,在潛意識亦可能責怪父母幫他們安排所有事。小朋友或會覺得不被父母信任,有礙其信任感的建立。小朋友也可能會覺得,自己甚麼事情都做不好,面對困難時會選擇逃避,不去克服,進而影響他們的5Q(AQ、CQ、EQ、IQ和SQ)。依賴令小朋友處於被動的狀態,容易人云亦云,所有事情都會等其他人安排才能完成,得不到滿足感和自由。
4大方向 改善孩子依賴
1.嘗試放手:解決問題時,父母可以主動陪伴子女,當他們求助時才伸出援手,別讓子女失去嘗試和挑戰的機會。過度保護子女,或令他們無法離開父母身邊,也不能練習獨立。父母應該相信小朋友可以獨立完成事情,並讓他們從難度低的事情做起,逐步加強,藉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給予空間:很多父母見到子女不能順利完成任務,就急着幫忙,這樣除了令子女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達標外,亦讓其不自覺接收到父母擔憂的情緒,令他們日後若不能完成任務,便會有負面的情緒。其實父母不宜操之過急,要知道小朋友學習每樣新事物都需要時間,例如幼兒學習走路也是從爬行開始,父母應該要給予時間。
3.鼓勵支持:除了給予子女嘗試的空間外,適當的鼓勵和支持也是必須的。在嘗試的過程中,小朋友不免會遇到挫折,父母可以教他們不要害怕挫敗的感覺,亦不適宜在此時打擊子女的自信心,應多用支持和鼓勵的說話,助他們失敗中學習。
4.自由安排:有些父母對子女溺愛,連其起居飲食、交友狀況都加以管束,嚴重影響子女的人際關係,令其否定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及其他人的信任感亦會降低。父母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應給予自由度,讓子女安排自己的時間,不應過份控制。
4大妙法 建獨立性
1.自行進食:當小孩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後,便毋須再餵食。雖然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容易會把地方弄得一團糟,但無疑是認識食物的好方法,還可以讓他們透過觸碰,了解各種食物的質感,並且自得其樂。
2.準備食材:小朋友的觸感很強,父母可以嘗試和他們一起準備簡單的食材,既可以加強親子互動,也可以鍛煉他們的大小肌肉,增加其投入感和參與性。讓他們體驗在過程中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開心感覺。
3.幫做家務:父母可以分配一些小任務給小朋友,例如請他們幫手做家務或遞東西,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在進行的過程中,能啟發小朋友對獨立性的感受或看法,而且可以從中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認識到原來很多小事情都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不用父母的協助。
4.給予選擇:父母宜多讓子女做選擇,如外出時可讓他們挑選自己愛穿的衣服。若他們不懂得按天氣狀況選擇衣服,可以每款衣服給他們一個選擇,例如讓他們自己挑選愛穿哪件外套,哪條褲子等。另外,父母可給小孩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不需要時刻陪伴身邊,讓他們懂在自己的空間內盡情發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