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直擊】港澳信義會錫安幼稚園 創立大自然教室激發自主學
誘發幼兒學習動機
港澳信義會錫安幼稚園以基督精神為本,輔以「以愛為根」、「以兒童為本」、「以學為樂」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盡展創意潛能。透過遊戲中學習,讓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誘發其學習的動機及興趣,從而鞏固由學習得來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同時培養獨立思考、理解、創作、人際溝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舍舒適寬敞,而校方亦深信,要是幼兒能在愉快及多姿多采的環境下學習,有助他們建立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培養出良好的靈性、德性及群性,激發他們的創意思維,達至全人發展。
大自然與生活教室
校長陳少玲表示,校方糅合「瑞吉歐教學法」理念,以小朋友的興趣為主導,老師作為指導的角色,學習環境則為兒童的「第三位老師」,鼓勵小朋友在大自然自行探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學習的態度,提升創意思維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學校設有戶外活動場地及空中花園,讓學生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老師會在花園內安排學生與風、陽光、雨水玩遊戲,在大自然中尋找課室以外的資源。就如當陽光投射下來,配合顏色板等不同教材,讓學生學習光與影等知識。」
在大自然教室內,透過自然素材教學工具,學生成為主導的學習者。他們可以隨意發掘有興趣的事物,然後與同學互相交流,從而提升他們與人溝通的能力。當學生在大自然中有所發現,老師亦會將值得探討的題目帶回課堂,再作延伸討論。「我們亦計劃申請社區資源,盼能在大自然教室內增添更多遊戲元素,例如STEAM設備等,打造戶外遊樂兼學習空間,進一步擴闊學生眼界。」陳校長表示。
農夫叔叔教種植
學校亦聘請了農夫叔叔,教導學生有關耕種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可以親自種植和收割不同的蔬菜及水果,然後把成果帶回家與父母一起分享。同時,學校亦舉行「一人一花」計劃,好讓學生和家長一起種植盆栽。所謂「粒粒皆辛苦」,透過種植體驗,讓孩子了解食物的來源,有助他們培養「感恩的心」,並且珍惜地球資源及保護環境的態度。
疫情前,花園除了是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玩樂、散步、休息、寫生的好地方。陳校長憶述:「有位家長來面試時,表示其家中可以看到我們的花園,經常聽到學生們的笑聲,故此吸引她決定為孩子報讀。」一所位於市區內的幼稚園,能擁有一個空中花園,確實難得。
注重生命及情意教育
學校本着耶穌基督的愛,讓孩子在愛中紮根立基,以生命影響生命。校方尤其重視孩子的品德及情意發展,盼望學生透過學習,對身邊的人、事、物常存感恩、關懷及愛護之心。陳校長表示,即使做錯事也不緊要,但幼兒要學會為做錯事而道歉。用愛互相包容,正正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希望幼兒能從小培養良好的情意品德。
學校透過早會、故事、遊戲、分享、詩歌等,將生命及情意教育融入於課程中,讓幼兒從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學習待人接物。同時,讓幼兒常存感恩的心,珍惜和欣賞身邊的事物,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
近年,學校亦參加了由香港教育大學舉辦的「3Es情+社同行計劃」,以推展品德及情緒教育。在各級課堂分別推行「小花園、小溫室、小田園」課程,配合兒童的發展進行活動。這個計劃透過4個故事角色,能讓學生認識生氣、開心等不同情緒。陳校長表示,當幼兒代入這些角色,有助他們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甚至培養同理心,提升他們的社交及情緒的發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全人發展。
繪本故事戲劇教學法
學校的課程依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力和興趣而編定,當中「故事教學法」為主要學習模式之一。校方採用主題故事教材,老師把戲劇教學策略融入繪本教學當中,實踐劇場遊戲與戲劇習式,助學生建立聽、說、讀、寫、編、講、演的技能,同時加強他們對戲劇表演的信心。陳校長表示,當學生扮演着某個角色,從第一身出發,可以嘗試了解角色的感受。甚至想一想如角色有做得不恰當的地方,該如何作出修正?藉此培養幼兒勇於嘗試、主動探索、樂於學習的精神。
專題研習
至於「專題研習」課程則不設特定主題,而是圍繞幼兒有興趣的專題內容作深入探討,老師從旁鼓勵學生親身體會「經驗→探索→創造→認知」的操作式學習歷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營造「帶着一個問題走進課室,又帶着多個問題離開課室」的濃厚學習氣氛,達致體驗式學習。「比如說,學生可能對螞蟻特別有興趣,課堂便會探討有關螞蟻的種類、生活習慣等不同內容。老師亦可以帶學生到花園尋找螞蟻的蹤跡,當學生有不同的發現,也可以成為同學們一起討論的課題。」專題研習後,老師亦會將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整合成一本小冊子,讓家長可以了解子女在校學會的知識,分享其學習的成果。
螺旋式主題教學
因應某些節日、季節等,不同的級別亦有機會進行同樣的主題課堂,並採用螺旋式教學,依照各級學生的能力而設計內容。舉例而言,各級同樣以「冬天」為主題,老師會教幼兒班學生認識「天氣冷要喝暖水保暖」、「冬季要添衣」等概念;低班學生的學習再深入一點,例如保暖的衣物種類、比較質料的厚薄等;至於高班學生則會嘗試動手製作熱飲品,了解大自然季節及天氣溫度的變化等,實踐體驗式學習。
兩文三語課程
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外籍英語教師,以及用普通話為母語的專科老師,透過故事、遊戲、唱歌等互動學習及趣味性課堂活動,讓幼兒在豐富的語境下學習拼音、詞彙及句子。英語老師更會在分組時間與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下談話,分享故事及繪畫等,從中訓練幼兒的聆聽及會話的能力,建立一個英語的學習環境,為將來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啟迪科學探索
除了課室內有科學探索區角以外,校內各樓層亦設置很多感官探索牆,有助學生發展五感及小手肌,兼且發揮創意。陳校長說:「學習科學不一定要留在課室內,有時候,我們會在戶外區擺放水池,當學生放入紙船、膠船、木船等,也可以了解浮沉,又或是觀察大自然的小昆蟲等,都能讓學生可以有多方面的探索。啟迪學生求知科學探索精神。」
重視有個別需要學生
學校期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充滿自信、樂於進取、追求卓越、敢於創新、懂得感恩、快樂地迎接未來,故重視每一位孩子,亦關顧有個別需要的學生。陳校長相信,孩子需要的是「愛」和「時間」,只要成人願意付出,孩子一定會有進步。她憶述,「剛開學時,某位有個別需要的學生,每當進入校內的升降機時,他都會坐在地上哭鬧,而他的媽媽的感受不太好。後來我嘗試用光線遊戲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不再集中於媽媽身上,持續數天後,果然真的成功令他不再哭鬧了!」
辦學團體及教會作強大的後盾
家校同步,對教育孩子相當重要。「媽媽需要怎樣的援助?我自己也是媽媽,所以我明白家長的需要。作為校長及母親,我亦願意多走幾步,與家長和孩子相處,互勵互勉,建立和諧家庭校合作關係。」陳校長更表示,其實學校能得到辦學團體的支持,並與教會保持緊密的溝通,亦成為學校很強大的後盾。家長如有需要,相信亦能為家長提供適切的支援。
另一方面,學校的駐校社工亦會定期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及家長見面,校方亦參與到學前康復服務,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等不同界別的專家定期到校教導小朋友。
適應校園生活
為幫助K1學生適應幼稚園生活,學校設有新生家長會、適應日。此外,家長亦可陪同孩子一起上課及乘搭校車,讓學生慢慢適應校園生活。在幼兒到來面試前,學校預先舉行主題式「動物世界新生遊戲日」,透過英語、音樂及感官遊戲、校園導賞等活動,讓幼兒對學校留下開心的回憶,期盼減低他們日後來面試時的恐懼。陳校長表示,因為他們已經來過學校一遍,故大多幼兒正式來面試時,也表現得很好,不會哭鬧,還展現開心的笑容。
家校互相交流
學校重視家校溝通,除了在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以外,老師亦會定期致電家長,以了解學生及家庭的需要。同時,校方亦會通過手機應用程式、校網、社交媒體等,發放最新消息,更加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
家長教師會成立逾27年,好讓家長透過家教會反映意見。不論事情大小,學校同樣樂意聆聽家長的寶貴的分享。就如學校近來轉換校服樣式,校方亦會先了解家長的意見,繼而選擇合適的材質,再作安排,希望能達致雙向溝通。另外,家長們亦積極參加家教會舉辦的活動,家校建立互相尊重及信任,以孩子的福祉為共同目標。
面試攻略
孩子需具備簡單溝通能力
校長陳少玲表示,面試採取小組模式,由多位老師帶領數名孩子及家長進行遊戲、唱遊、律動等。然後,老師再個別接見孩子與家長,透過自然的情境,讓孩子寓面試於遊戲,例如分辦顏色、形狀等概念,以及觀察孩子能否與老師作眼神交流、打招呼等。同時,老師亦會向家長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狀況,若然幼兒具備簡單的溝通能力,並能在過程中與老師互動,已稱得上為好的表現。老師亦會問家長為甚麼會選擇錫安,因為家長是否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亦同樣重要。
家長心聲
不遜於傳統龍校
媽咪:Cathy 兒子:伍康迪(K3)
Cathy:「當年錫安幼稚園並非我的首選,我曾抱着讓囝囝『讀住先』的念頭。但是,當囝囝來這裏讀書後,我認為錫安絕不比親戚讀的『龍校』差。在K1至K2期間,經歷多次停課,但老師們很用心拍片,並進行角色扮演、做手工等不同活動。老師拍片授課,好讓家長可以更彈性安排時間。復課後,學校亦舉行很多多元化活動,例如科學實驗、寫生等,把課堂帶到課室以外的地方。而且,學校很關注家長的意見,盼能給予學生最合適的安排。我們一眾K3家長更會自發舉行活動,希望可以讓區內更多家長認識錫安呢!」
解決分離焦慮
媽咪:Jenny 兒子:甄家熙(K1)
Jenny:「我很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加上前來面試時,知道老師們都很有愛心,更希望囝囝能成功入讀。校舍非常寬敞,同時亦設有空中花園,為小朋友提供很充裕的活動空間之餘,更可以認識大自然。由於我囝囝是『細B』,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不算太好,幸好老師經常鼓勵他。剛入學時,囝囝分離焦慮的問題很嚴重,但校長及老師們亦很有耐心地引導他,助他慢慢適應。現在我每天接他放學時,看到他總是很開心的模樣,我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