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音家長 孩子討厭?
剖析煩音家長 5大心態
所有家長都很重視子女的成長,但有些家長卻因為太過緊張,而不禁變成「煩音家長」。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服務總監兼註冊社工陳香君分析這類家長的5種心態:
1.愛之深責之切:每個父母都很疼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所以當孩子做得不好時,家長事無大小都會為孩子作出提點,甚至斥責,希望他們能將行為改正過來。
2.以大人能力衡量孩子:家長經常會以大人的能力去衡量小朋友,認為很多事情都很簡單,故當孩子未能達到父母心目中預期的結果時,家長便會忍不住斥責他們。如3、4歲的孩子吃飯弄污桌子,或做功課時花較長的時間,家長便會出口斥責。但有些時候是家長未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低估了這些事情對孩子的困難度。
3.過份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家長希望孩子事事都能夠做到最好,不能接受孩子出現錯誤,如不希望孩子寫錯字、欠交功課或漏帶物品回校,所以便會不斷地提點他們。這類家長需要學習接受孩子失敗,即使結果並不是家長所預期的,孩子也會從失敗的經歷中有所得着,逐漸做得更好。
4.對小朋友缺乏信心:很多時候,家長都會擔心小朋友力有不逮,未能處理問題,所以家長便會提點小朋友,指示他們應該怎樣做。但這類家長忽略了培養孩子解難能力的重要性,家長應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問題,孩子會透過反覆的嘗試及實踐,不斷累積經驗,其解難技巧也會慢慢地變得純熟。
5.性格執着:有些父母性格比較執着,他們希望事情能夠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想孩子可按照着他們的要求來做,以達到他們心目中預期的結果。
家長過份嘮叨 3大影響
面對家長的日夜嘮叨,除了會令孩子感到煩厭之外,陳香君表示這也可對孩子造成以下的影響:
1.影響獨立性:如果家長經常重複提點孩子,孩子或會對父母產生依賴,逐漸變得不願意自己思考、組織和處理問題,缺乏承擔和責任感。
2.形成反叛心理:有時候,孩子因為覺得父母太煩厭而產生反叛心理,父母要求他們做的,反而越不肯去做,透過與父母對着幹,表達自己的想法。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又會感到不耐煩,直接喝罵,造成惡性循環。
3.令孩子感到挫敗:孩子可能會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父母才會不斷的提點,或會令他們感到挫敗,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甚至產生放棄心態。
家長回應方式:要分輕重
要避免成為「煩音家長」,陳香君表示,家長需要學習調整與孩子的說話方式,不要事無大小都講個不停。而是面對不同的情況,要給予不同的反應,但要以事論事,不可按照自己的心情作出回應,這樣孩子才能夠清楚家長的管教底線和要求,以下是3個事例:
Level 1:如果是小事,家長可以不用刻意提起,如小朋友在街上將袋子掉在地上,因這是一件很小的事,家長應盡量不要作出反應,孩子自然會拿起來。
Level 2:有些涉及孩子的態度及行為的事,便需要家長適時提點。如孩子在巴士上抖腳,家長可提醒他們這樣是不禮貌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別人。平時聊天時,也可用一些輕鬆幽默的方法作出提醒,如「如果你不是在發冷的話,為甚麼要抖腳呢?」,加深孩子的印象。
Level 3:如果是嚴重的事情,家長便需要以嚴厲的態度作處理。如孩子在學校裏打人,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處,並需要承擔後果。
3大親子溝通之道
相信沒有家長想自己的孩子覺得自己是煩厭的,所以平日坦誠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最為重要。陳香君提醒家長平時要多與子女溝通,讓彼此明白對方的想法,以下是3個親子溝通的注意事項:
1.給予選擇空間:家長可從小給予孩子較大的選擇空間,從生活的細節入手,如穿甚麼衣服、買甚麼早餐吃等,讓他們習慣表達自己的想法,並知道他們的意見也會受到父母的重視,這樣孩子會較願意與父母溝通。
2.有商有量: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多與孩子在各種事情上進行協商,讓孩子感到自己能夠參與決策。例如家長經常需要催促孩子溫習或做功課而與孩子產生磨擦,但若孩子有份參與制訂時間表,與父母共同決定溫習、玩耍和休息的時間,他們會較願意配合,家長也能減少提點。
3.細心聆聽想法:很多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明白自己的感受,就一味否定他們,所以才會對父母的說話抱有反感、煩厭等態度。家長應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保持開放的態度,先要在細心聆聽他們的過程中,不能打斷孩子的說話。而是讓他們完整地表達自己,然後家長再幫助孩子分析事情,並分享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們知悉有困難時可找父母傾訴,以及父母是會無條件地接納和支持他們的。
專家寄語:相信孩子的能力
經常在孩子身邊提點着孩子的家長,要逐步放開控制權,其實並不容易。陳香君說家長要嘗試學習放手,凡事講一、兩次就足夠了,要相信孩子有能力獨自面對和完成不同的事情,過程中可培養孩子的能力感,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與勇氣,並培養他們的解難能力,讓他們一步步成長,追求獨立自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