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要抗生素得唔得?
抗生素減少出現併發症
兒科專科醫生張傑認為大家應該知道,常見引起我們生病的病菌是過濾性病毒和細菌。當醫生懷疑致病原為細菌,並且擔心發炎情況會容易惡化時,便會考慮處方抗生素。抗生素主要是「減少出現併發症」和「可縮短病程」兩方面的作用,但是卻不一定能加快復原和不可以治療非細菌性感染。
拒絕抗生素5大考慮
所以,無論是甚麼原因,如果爸媽不願意在孩子身上使用抗生素,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認為抗生素或者會令孩子的身體出現不良的影響。可是,爸媽必須要明白在跟進孩子的病情上,要有特別的方法,以下由張傑醫生綜合5方面意見給爸媽考慮:
1.需要加重其他藥物的份量:舉一個例,如果病人扁桃腺發炎和有化膿性跡象,由於出現很強烈的痛楚,所以在止痛和消腫方面的藥物,需要多一點。
2.需要服食退燒藥長一點:某些細菌引致的發炎會併發「高燒」,在沒有處方抗生素下,病情會持續長一點,所以用退燒藥的時間和次數也會相應長一點。
3.一定要按時覆診:由於會增加併發症的機會,所以一定要在急性期及過後定時覆診,以確保盡早發覺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例如急性中耳炎康復後,有機會出現中耳積水和膿泡。雖然不用抗生素也不一定有問題,但是定期檢查中耳的情況卻是必須的,在病症急期,約兩、三天便需要覆診一次。之後,首14天也要再跟進中耳的臨床表現。
4.需有施手術的心理準備:細菌性的感染可以出現化膿性的變化,尤其是抵抗力欠佳和沒有使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出現膿泡的機會會增加。一旦出現了膿泡,就算即時使用抗生素也不能夠奏效,因為抗生素不能進入膿泡的中心,所以,免不了需以施手術清除的機會。
5.不可外遊:由於病情或有機會出現萬千的變化,所以最好留在本地,以便原來的醫生跟進,因為在外地時出現問題,當地的醫生未必能夠完全理解病人的背景,因而容易造成更多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