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難獨立 會變裙腳仔?
家長過份保護 造成依賴
父母疼愛孩子實在是無可厚非,但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鄧淑貞表示,現在有不少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加上有傭人和長輩照料,培養了很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自我照顧能力不足,也欠缺解難能力和責任感。而且有部份家長比較缺乏耐性,當他們發現小朋友做不到的時候,便會立即幫他們完成,令孩子的依賴程度變得更強。
另外,香港是一個講求效率的社會,很多父母心中有一套成功的方程式,希望能夠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家長都希望事情能夠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孩子可按照着他們的要求來做,以達到他們心目中預期的結果,以致他們常常協助孩子下決定,會讓他們失去自己的想法,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挑戰時可能感到難以適應。
孩子依賴成性 2大影響
小朋友從小處處被百般照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學習照顧自己,又不會解決問題,有機會成為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兼抗逆力低的「三低港孩」,影響深遠,後果不容忽視。鄧淑貞會為家長分析孩子變「裙腳仔」的2大影響:
1. 適應力低:這類孩子生活過於安逸,甚少有機會鍛煉自理能力;到他們開始入學,開展群體生活時,有機會被同伴取笑,導致自信心、自我形象低落,會讓他們有挫敗感。而 由於一直以來,當有問題一出現就會有家人幫忙解決或替他們做決定,面對環境的轉變,適應上會出現困難。
2. 出現社交困難:自小就得到家人遷就的孩子,一旦發生些微小事,大家就會特別着緊。孩子習慣了家人圍着他們轉,令他們只看到自己的需要,想說就說、想做就做。當他們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會擺出高高在上姿態,個性較自我和霸道,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加以改善,長遠來說會容易與人產生磨擦、受排擠、被孤立,影響人際關係。
4招培養獨立孩子
相信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沒有自己想法,不能照顧自己,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裙腳仔」。但有時候,家長在日常管教中,可能會不自覺令孩子墮入這個陷阱之中。以下,鄧淑貞會教家長4招,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處事能力:
第1招:了解孩子能力
家長首先要調整心態,明白不同階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能力。以自理能力為例,家長千萬不能抱着「大個啲就會識」的心態,認為他們不懂得做或做得不好,就立即出手相助。家長可以按照孩子的成長進度,要求他們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例如是自行吃飯、穿衣服、上廁所、梳洗、收拾玩具等,以免他們嬌生慣養。
第2招:放手讓孩子嘗試
當孩子有動機去嘗試和處理事情,家長便應該讓孩子去做。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從鍛煉自理的過程中,學習面對挫折和解決困難,並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可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譬如就讀幼稚園的孩子已經可以協助家長處理家務,在開始的時候,家長可從旁指導,並將任務分拆成不同的部份,耐心地鼓勵孩子一步步慢慢來。失敗是必經的階段,如吃飯吃到「天一半、地一半」、穿褲子會穿反了等,家長應讓孩子自己先行解決困難,有需要時才作出協助。透過重複的練習,幼兒逐漸會掌握到當中的技巧,成功獨自完成一件事情,能給予他們很大的滿足感。
第3招:從錯誤中學習
放手讓孩子嘗試和參與過程中,家長必定要允許孩子嘗試錯誤,吸取失敗經驗,從中學習到為自己主張,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為自己的選擇或行為的後果負起責任。即使結果並不是家長所預期的,孩子會透過反覆的嘗試及實踐,不斷累積經驗,處理事情的技巧也會慢慢地變得純熟,為將來的性格及心理發展建立良好基礎。
第4招:給予選擇空間
家長給予孩子較大的選擇空間,不要事事幫他們做決定,而是從小就訓練孩子做選擇,如穿甚麼衣服、選晚飯吃的飯菜等,讓他們從小習慣有自己的想法。透過不斷反覆訓練,孩子便能學會思考立場、判斷狀況,例如是孩子功課沒做好卻一直在看電視,父母就會一直在旁催促。家長可以嘗試讓他們自己安排時間表,結果可能未如理想。若孩子發現自己安排不當導致欠交功課,要承擔被老師責罰的後果,就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學習作出正確選擇。
反思管教方式
每個父母做的事情,都是一心為孩子好,但有時候父母事事干預,反而會妨礙孩子發展。所以父母應後退一步,不要害怕孩子撞板,或按照父母的一套既定模式來走,而是逐步給予孩子自由及權力,讓他們自己體驗失敗和成功,從經歷中成長,長大後可以成為一個獨立自主、願意承擔責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