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靠嚇大work唔work
日期:2019-05-28
香港家長生活步調緊湊,忙碌的日程時常令父母缺乏時間和耐性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出現頂嘴、動作慢或生活常規不佳時,家長很可能瞬間便不可自抑地朝孩子發出怒吼。一旦發出恐嚇式言辭確實可快速收到成效,但久而久之不但令親子關係受到挑戰,也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今期,我們請來社工就此深入分析,教你如何輕鬆育兒,做個快樂父母。
4招避開恐嚇式教育
管教是協助孩子建立自我約束的能力,許多家長誤將威嚇作為管教方針,最終不但無法管教好孩子,也讓自己心力交瘁,甚至懷疑自己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對於親子雙方可說是兩敗俱傷。以下,陳香君將介紹4招教養方法,令各位家長避免成為「恐嚇型家長」。
- 第1招:保持冷靜
面對孩子的言行,家長需先具體分析問題,而不是以怒氣來威脅孩子。如果孩子表現反常,譬如突然大哭大鬧,家長宜先保持冷靜,仔細觀察孩子哭鬧的原因,盡量用溫柔的語氣詢問孩子哭鬧的背後原因,如:是不是病了?還是在學校受委屈了?了解情況之後再安撫孩子。
- 第2招:提供清晰指引
若是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譬如亂扔東西等,家長應耐心地引導他們,告訴他們「要將東西放回原位」。這能讓孩子清楚父母的指標是甚麼,有時候小朋友出現不良行為,是因他們無法從父母得知清晰的指標,若家長能為孩子提供清晰的指引,便會減少對子女威嚇的情況。
- 第3招:以分享代替講道理
當孩子開始懂事時,父母可以開始跟他們講道理,家長可選擇在平日聊天的時候,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從中告訴他們甚麼事情應該做、甚麼事情不能做;或者與孩子討論他們近期的小錯誤,幫他們分析、改正壞習慣,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
- 第4招:自我調節讚賞與鼓勵
家長要接受教養小朋友是一件細水長流的工作,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關心安慰,以及大人的引導,避免因大人生氣而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當孩子有正面行為,或是認真地改正過來時,家長要及時表示認同,並加以讚賞鼓勵,便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獲得父母的信任,把好行為養成習慣,要知道孩子都很重視爸媽對自己的信任。
4種常用恐嚇式語言管教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快速聽話,常常使用恐嚇式語言來管教他們。以下有4種常用恐嚇式語言管教,由陳香君逐一為大家分析其影響對小朋友有多深遠。
- 第1種.對身體的傷害
你字再唔寫好,我就打死你!
影響:小朋友經常聆聽一些對身體傷害的說話,會容易他們形成特別傾向,為人亦會欠缺安全感。若習慣以野蠻、暴力的態度管教孩子,經常對孩子展現表情嚴肅、言辭粗魯、缺乏情感的一面,孩子將很難接收原本該擁有的親情溫暖,無形中在孩子心中種下暴力陰影,如此一來很容易衍生出叛逆、敵對、蠻橫及粗暴的行為傾向,甚至出現情緒障礙,以及心理偏差;同時亦有可能走至另一個性格極端,變得膽小、怕事。
- 第2種.面對威迫離開安全環境
你唔聽我話,我就叫警察叔叔捉走你!
影響:父母是小朋友最重要的保護者,是他們最有安全感和值得他們依靠的對象。如父母常說出一些迫使小朋友離開父母或安全環境的說話,孩子對於別人的信任度會下降,與父母之間的依附關係逐步消失,甚至降低自我價值,覺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不重要。當他們面對被父母威迫離開,也會使他們容易變得焦慮、緊張,情緒起伏大。
- 第3種.喚起死亡畏懼
你再唔食飯,就餓死你!
影響:年幼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尚存在懵懂未知的模糊界線,這樣的說詞與其說是威脅,或許應歸類為被誇大的詛咒想法,因為絕對不可能發生,這樣的說詞很快便會被孩子識破,他們會因而感到憤怒,或會出現怨恨的心態,並逐漸瓦解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漸漸地對人也失去信任。同時亦埋下孩子對未知死亡很恐懼的陰影,孩子會過度害怕,長此下去,更會嚴重導致出現情緒問題。
- 第4種.剝奪權利或所屬物
你快執玩具,唔係就丟晒你玩具!
影響:剝奪孩子喜愛或期待的事物的確可收到制約效果,但前提是需與孩子事先達成協議,而非隨父母的情緒起伏任意給予處罰,以免孩子無所適從,反而使親子關係處於緊張。這樣的做法會使小朋友不敢擁有自己珍惜的物品,因為害怕失去或被人搶去自己心愛的物品,不想經歷失去的傷痛,便會開始建立對所有物品都不珍惜的態度。
資料提供: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服務總監陳香君
撰文:張芷華 原文刊於:第50期《學前&親子》2019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