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學堂|「你再係咁,我叫警察拉你!」 12種父母常犯溝通絆腳石 用「我訊息」與子女有效溝通
有一次出外遊玩時, 唸小二的兒子不習慣佩戴新配的眼鏡,於是戴一會又摘下來,我和老公已不斷囑咐他要好好戴著。結果離開景區時,兒子說眼鏡不見了。當時我很生氣,第一反應是大聲斥責: 「都話要你戴住,你成日都咁唔不小心!真沒用!」。最終也是遍尋不獲, 一臉沮喪的兒子說:「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 他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促使我以後提醒自己在氣上心頭時,要有意識地戒掉12個溝通絆腳石, 取而代之是以積極聆聽及「我訊息」的善意溝通方式和孩子溝通。
12種父母常犯溝通絆腳石
1. 命令、指揮
「你不要再哭!」、「仲唔快啲啦!」、「即刻執咗佢!」
2. 威脅 、恐嚇
「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 「你再多手,我就叫警察叔叔拉你!」
3. 規勸、說教、告誡、說理
「 乖的小朋友不應該... 」、 「你一定要收拾..」
4. 指責、標籤、羞辱
「 你很懶、無用...自私... 」、「你真要氣死我...」
這些都是不接納的語言, 傳送著孩子的感受或需求是不重要的,而且他們必須遵守父母的感受及需求。父母以自己的權力製造恐懼感,或以高高在上的態度批評孩子,只會換來孩子覺得受壓迫而反抗或陽奉陰違。就算孩子服從也是出於恐懼,而非自發性,或是他們只學懂乖乖就範,但卻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易隱藏自己感受
父母的指責批評,也會令孩子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的判斷,感到自己是次等的、愚笨的、不乖的。孩子自我概念是藉由父母的評價所形成。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孩子就如何評價他自己。 批評也會令孩子趨向隱藏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告訴他們,他們就會批評責備我。」 。
用「我訊息」取代絆腳石
當孩子情緒穩定, 卻做出讓家長不能接納的行為時,如開心地撤得一地都是玩具或淡定慢慢地穿衣時,父母應要如何與孩子溝通?家長可以試用「我訊息」去表達,「我訊息」包含4個部份:
1. 不帶責備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我看見地上有2架車車、3個公仔」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
不可以帶有「成日、從不、總是、髒亂、不專心」 等具評價的字眼。
2. 父母當下的感受
「我看見地上有兩架車車、三個公仔、我很擔心…」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我很焦急」
3. 父母的需要
孩子當下的行為是否滿足不了一些你很重視的需要 或阻礙了你?「我看見地上有2架車車、3個公仔、我很擔心一會兒會絆倒家人 (安全的需要)」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我很焦急,因為校車快開走了 (效率的需要)」
4. 發出請求
家長可向孩子發出具體清楚的請求,如「我看見地上有2架車車、3個公仔,我很擔心一會兒會絆倒家人, 你願意把它們拾起放在桌上嗎?」或 「我留意到你已經換衫換了半小時,我很焦急,因為校車快開走了, 你是否可以在3分鐘內離開?」
這個溝通方式是培育孩子自信、自律及同理心的有效方式,但家長需要大量練習。
資料提供︰Winnie Sze / P.E.T. 父母效能訓練認證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