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學堂|小朋友愈「嚇」愈反叛? 即睇3大恐嚇式教養負面影響+4大正向管教
恐嚇教養3大負面影響
恐嚇言語在上一代的育兒文化中屢見不鮮。父母希望藉着這些恐嚇性的說話,令幼兒乖乖就範。這種恐嚇的教養方式,對4歲以下的孩子是有一定的阻嚇性。因為他們會感到害怕,可見到即時效果,但這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
恐嚇教養負面影響1|灌輸錯誤價值觀
若家長經常對孩子使用恐嚇性的言辭,孩子便會對做某件事情而感到恐懼,卻不會積極地認為這是自己的責任。以收拾玩具為例,如果孩子只是因為害怕失去玩具而收拾,而不明白這是個成熟的自理行為,他們漸漸地會需要外在壓力來使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經過自己的理性思考,來作出決定和行動。
恐嚇教養負面影響2|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長大後,回想起部份恐嚇的說話,有些是很無聊,有些卻是惡毒說話,影響深遠,特別是「唔要你」、「唔錫你」及「丟低你」等,會令孩子覺得失去父母的愛。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處於似懂非懂的階段,他們會想像被父母拋棄的畫面,變得缺乏安全感。長此下去,更可能令孩子感覺自己的存在價值被否定,失去自信心。
恐嚇教養負面影響3|管教失效
恐嚇的說話的確會令孩子感到害怕。但日子久了,當孩子知道家長只是說說而己,並不會將行動付諸實行,他們便會覺得家長沒有誠信;當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家長說出恐嚇的說話時,孩子便不會多加理會,甚至讓孩子懂得說謊及測試出大人的底線。
告別恐嚇 4大正向管教策略
當孩子做錯事、所做的事情未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家長便會氣上心頭,並對孩子使用的恐嚇言辭,很多時語氣便會重了;有時甚至是說出一些尖銳、苛刻的言辭,令小朋友感到難受。這樣不但影響親子關係,同時亦不是有效的管教方式。
正向管教1|停一停 諗一諗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家長應避免即時破口責罵。衝口而出的說話,會令孩子感到難受。家長應先預留一個過濾的時間給自己,讓自己細心思考整件事情,有助克制自己衝動和負面的情緒,並在反思後,才對子女的行為作出較全面的回應。
正向管教2|了解孩子犯錯的因由 才可對症下藥
家長要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讓自己明白孩子做那件事情的動機,如孩子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或想取得父母的注意。例如哥哥打妹妹,家長可先了解哥哥: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而這樣做,讓他說出不滿,如哥哥覺得媽媽偏心妹妹而忽略了自己,才會出手打妹妹。在了解過不良行為的原因後,家長才可以對症下藥。
正向管教3|運用正面語句
正面管教是用有建設性和不傷害孩子的方法,去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例如平日家長看到幼兒有自己好好坐下吃飯,或見到不能碰的東西就自動走開時,就要多給他們關注及稱讚他們。當孩子明白到原來好的行為會得到關注,那便會增加他們多做好行為的機會。
若孩子做了不怡當的行為,家長可給予明確的指示,如說 「不可以」。若孩子主動停下來,家長亦可以稱讚他們。家長的認可和鼓勵,會令孩子較容易接納父母的意見,也可以幫助他們肯定自我、建立安全感。
正向管教4|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
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後,家長可表示明白他們的感受,同時亦應具體地表達及指出其錯誤的行為,如「你不可以傷害他人」、「你不可以亂發脾氣」等。家長亦可善用問題,如「你覺得這樣做為甚麼不對呢?」來訓練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
建立孩子的內在動機
其實家長常用恐嚇言辭,孩子只會隨着避免錯誤的動機而聽命。恐嚇言辭威逼不成,那利誘的方式可否令孩子容易乖乖聽話?社工指出,物質的獎勵與恐嚇的方式大同小異,有獎勵就做,沒獎勵便不做,會令孩子在做事時依賴外在動機。所以建立孩子的內在動機才是最正確的管教方式,讓孩子知道做完某事情會有好的結果,如收拾玩具後,下次便會更容易找出來。此外,家長亦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令他們享受做的過程,其後就會越做越好。
節錄《家長不成文的管教法》
更多育兒貼士:https://bit.ly/3S4tN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