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蒙特梭利學校(DMA)位於愉景灣,是香港第一所獲得認可的IB PYP蒙特梭利小學。學校為3至12歲的兒童提供學前班和小學部的雙語(英語和普通話)一條龍課程,期望學生在各個領域築好堅實的基礎,以備將來學習和發展。
IB PYP蒙特梭利課程
學校的教育理念核心在於相信每個學生在蒙特梭利老師專業的培育下,都能發展他們個人的獨有潛能、良好品性和創建思維。這一信念體現在國際文憑(IB)PYP 框架和國際蒙特梭利課程的嚴謹融合中,嚴謹在於舉世聞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所設計的「宇宙學」小學課程,是通過對兒童的科學觀察和百多年的實證經驗。「宇宙學」課程博大精深,由宇宙的起源,地球的地理、地質、化學、氣候和水的功能,生物的進化和動植物學的探索學習,人類的起源和文化發展歷史,中英語言的運用和文學創作,數學幾何的學習和運用,到音樂、美術、體育的相互融合於整個課程。兩者結合豐富的課程、着重培育學生成為全面的世界公民,教會學生判斷何時該冒險、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詢問,如何深入研究。學校的蒙師皆受過專業的IB培訓和蒙氏觀察兒童的訓練,能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學校能在學術上、在社交和情感上,都可以全面滿足學生的需求。
校舍的戶外運動場讓學生舒展筋骨。
戶外遊戲場地是小息時學生的最愛。
終身學習的態度
學校致力培養學生自發和獨立的學習態度。在蒙特梭利的學習環境中,學校為學生提供蒙氏設計的教材作為課堂上的指導者,而非答案,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培養終身學習的心態。學生被賦予自己回答問題和以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認為抄寫式、書面上的功課考限制了孩子的思考空間和創意,而親手互動的教材,能讓學生明白,從具體操作到抽象概念的轉變。校長 Ms Jennifer 舉例,一些DMS學生在六、七歲時候已經可以接觸到二次方、三次方的概念,這在其他學校是聞所未聞的,但蒙特梭利的教材可以用非常具體的方式教授數學,學生能看到數學概念的具體形像,並且能自行計算複雜抽象的答案。
寬敞溫馨的圖書館讓學生沉浸閲讀。
雙語(英語和普通話)教室
學校提供自編及具系統性的雙語課程。每個課室中都有兩位母語班主任,一位英語、一位普通話老師。兩位老師會以他們的母語教授相同主題的內容,以鞏固兩種語言的詞彙、增加學生記憶力。在全雙語環境中進行日常交流,學生會自然掌握兩種語言溝通技巧及語文結構,奠定扎實的語言基礎。隨着學生進入小學階段,根據他們的普通話水平,他們被分為母語和非母語流,讓他們得到合適程度的中文課程。踏入中學階段時,聽說讀寫都達到理想的水平。
學習表音文字。
中文老師教導,創造雙語學習環境。
以多元化的方法學中文。
混齡學習
混齡課室是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色。對比一般學校以學生年齡劃分年級,學校會以3至6歲、6至8歲、9-12歲為一班,鼓勵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模仿觀察是孩子與生俱來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年幼的學生以年長的同學為榜樣,通過觀察來模仿年長同學如何學習;而年長同學則成為年幼學生的指導者,負上更多責任能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及領導才能。當學生們在課室裏,有自由能四處走動並與其他學生互動時,他們的大腦會更加活躍,提高學習成效。此外三年為一班的課室裏,同一位老師和學生將會相處三年時間,所以老師能更掌握學生個別的學習需要和情況,提供最貼身的支援和指導。
上台向同學報告,訓練表演能力。
混齡課室,有同學一起學習成效最好。
自由學習教室
學校提供的IB PYP和蒙特梭利課程,教授以下科目:地理學、科學、生物學、歷史、中英語言、數學、幾何學、藝術、音樂和體育等。這些科目的學習將不是以個別課堂形式,而將會在三小時的學習循環(3 hours work cycle)裏同一時間進行。在三小時的時間裏,學生不受老師干擾,可以選擇喜歡的科目課程,分別自行或以兩三人小組形式學習,沒有傳統教學的固有限制學習時間,讓學生能掌握自主的學習興趣和進度。獨特的教室會按科目分為9個區域,放置設計精深奧妙的蒙學教材。老師會利用教材教導各科目的課程,然後讓學生自行練習,作進一步的探索。
觀察植物學生長狀態,是了解植物學最好的方法。
用珠算架學數學。
跨學科學習
校長 Ms. Jennifer表示,世界上早有不少國際學校在中小學將IB 和 蒙特梭利課程結合起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兩者課程能互相支持。IBPYP 探究單元學習具有跨學科主題,能有效地發展學生大腦的執行功能、專注力及判斷性的思維。而蒙特梭利教育法能把教室裏所有學科的知識都建立聯繫,透過故事「Five Great Lessons」裏各有不同的主題,例如關於地球誕生、生物的起源進化、各種各樣動植物的故事、人類文明發展、文字起源、數字、幾何的故事。學生在故事的幫助下,串聯起跨學科的知識,點燃了他們無窮的想像力,產生了濃厚的學習熱情,去探索不同知識的範疇。當學生有向着某一領域的趨勢,希望學會全新的知識時,跨學科學習就能為他們築起橋梁,成為重要的一環。
以教具學習數學變得非常具體易明。
Ms Jennifer也參與科學小實驗。
專業教師團隊
在蒙特梭利獨特的教學環境下,需要有專業的IB 蒙師獨特的教學技巧才變得可行。每個學生的學習速度不一,蒙師會適當地觀察學生和指導他們,為所有的學生設計個人化的學習進程。學校對選擇 IB 蒙特梭利老師有嚴格的要求。除了得到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的專業資格,一旦加入學校後也需同時取得IB課程認證。國際文憑組織(IBO)每年有課程顧問到訪世界各地,為IB老師進行在職培訓。學校也會定期舉行內部培訓,去年邀請一位來自韓國的IBO培訓顧問到校,量身訂製三天培訓提升老師的水平。
音樂課有教授管弦樂和敲擊樂的樂器。
音體藝活動
學校生活的其中一個重要面向,是提供課堂外成長和學習的機會,給予學生多元智能發展。學生的音樂、體育和藝術學習會在每天的下午時間進行,遵循IB課程的內容,提供專業教練來指導。每週兩次的體育課(PSPE)、每週一次的音樂課,和每週一次的美術課,每堂長約一小時,讓學生可以參與學術以外的活動,達致全面發展。放學後的課外活動,包括花式滑冰、足球、節奏班、電腦課程、創意寫作、國際象棋、視覺藝術部、音樂劇及跳舞班等。
美術課會每週一次。
學生強項
比起一般的國際學校・Ms Jennifer 説・DMS 學校的強項在於能非常深入的接觸知識,特別是地理學、生物學、科學、幾何學等科目。在科學的課堂裏,老師會以具體到抽象的方法,講解關於地球的位置,它如何繞太陽公轉、地軸的傾斜度、了解赤道、還有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經度緯度等。也會教到宏觀經濟的基礎,世上每一個地方不同的資源、如何運輸出去其他國家、如何入口,其實整個世界是怎麼樣交換物資,動植物和人類的關係。因為教授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廣泛,會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去啓發他們,所以學生的知識面非常廣泛,而且多元化。
親手畫出太陽系,一目了然。
自己準備食物,自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生命時序表TimeLife,跨學科學習所有知識。
家校合作
家長有很多機會參與不同的校園活動,學校不時會主動邀請家長,努力建立一個包容性的小社區。Ms Jennifer表示,每年最大的活動共有三個:聖誕表演/市集 ChristmasBazaar、農曆新年花市活動和國際同樂日
(International World Fair Day)。家長教師會將全力參與這些活動,例如製作了很多同樂日需要的道具,家長們合力設計了每個活動房間,也會讓孩子參與幫忙佈置。學校也為家長們舉辦蒙特梭利晩會(Montessori evenings),學校也有一些週六的家長研討會教育家長,邀請不同的學者主講,包括創意科學、人類潛能、如何在家建立數學思維。家長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這種方式教導孩子學習數學,所以感到非常振奮和投入,也非常熱衷於科學的研討。
位於2樓的另一個戶外遊戲場地。
校長的話
Ms Jennifer
「DMA是亞洲和香港第一間也是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和IB PYP學校。以兒童為中心的全人教育,並以中英文雙語教學。我們遵循AMI的指引提供正宗蒙特梭利課程,優質的蒙特梭利教師團隊,平均有15年的教學經驗。學生身處在多元文化和自然的學習環境,提供快樂、有趣的生活,可以在各個不同領域發揮最大潛力。」
學生心聲
Caroline
「我喜歡我的學校,因為可以選擇學習自己喜歡的內容,例如數學棋盤可以練習乘法。我最喜歡的科目是藝術。現在正學習畫水彩畫,嘗試畫出自然的風景畫。」
Raphael
「課堂可以自由選擇我們要做的事,當中有照顧免子的課程。它的名字是Pom Pom,我學到了如何照顧免子,包括餵水和給它食物,然後清理他的居住環境。我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7歲的我已經可以接觸到平方根的概念。」
小一面試貼士
面試會主要評估考生是否精通英語,是否有符合其年鹷的社交和學術能力。申請方法可於網上提交學生檔案及申請表。入學時間一般為9月1日至2月1日,如果有名額會全年開放申請。如果名額已滿,將會轉到候補名單申請。
校網:愉景灣
學校類別:國際學校
宗教:不適用
辦學團體:Discovery Montessori Academy
創校年份:2010
校訓:不適用
教學語言:英語和普通話
師生人數:教學人員17人、學生150人
班級:8班
設施:校舍樓高 2層,設有8 間蒙特梭利的課室、戶外操場、遊戲場地、花園、花園平台遊戲場、音樂室、美術室、圖書館、多用途室活動室,全校已裝置空調系統及無線網絡。
課外活動:超過20種課外活動,如BeWell(正念計劃)、女童軍、讀書俱樂部、創意寫作、國際象棋、電腦課程、各種球類訓練(足球、非撞式欖球)、花式溜冰、舞蹈課、馬伽術一自衛、普通話朗誦、音樂合唱團/樂隊、表演藝術/戲劇/音樂、弦樂(小提琴和中提琴)類、運動隊俱樂部、視覺藝術- 兒童畫廊、瑜伽等。
聯繫中學:不適用
地址:香港大嶼山愉景灣北1座
電話:2812 9668
網址:www.dms.edu.hk
原文刊登於《媽媽寶寶》434期
雜誌詳情及訂閱優惠:http://bit.ly/42qpzP8
撰文:Derek Au | 攝影:麥國明(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