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個非睇不可的育兒秘方
戀物孩子 是否有戀物癖?
孩子自小已與一些物件建立了依附關係,如奶嘴、毛公仔甚至電子產品等,可說是「戀物」。最常見的像嬰孩時期喜歡吸吮奶嘴、長大後仍用奶樽飲奶才入睡等,甚或要帶着毛公仔返學。其實,這些微小行為,可反映出孩子哪些心理狀態,爸媽是否要刻意為他們戒除?
何謂戀物?
資深育兒專家林小慧指,幼兒對某種特定的物件,要透過看見、觸摸或擁抱才會令其感覺上得到安全感,這種情景便可稱之為戀物,最普遍的如枕頭、毛公仔、毛巾、奶嘴甚或手指等。除了物件,有些小朋友也會在照顧者身上取得安全感,例如爸媽、傭人或公公婆婆等。不過,在幼兒階段,不可稱這些為「戀物癖」,只是幼兒對物件產生的情意結而已。
滿足慾望 建立安全感
幼兒會以不同的物件來滿足生理、心理的慾望,因此愛抱公仔、吸吮奶嘴等,都是他們的正常行為,爸媽不必過份擔心。而正確地處理幼兒與其喜愛物件的關係,可有助於建立他們的心理安全感。
吸吮有安全感
資深育兒專家林小慧指,由初生至1歲屬於「口腔期」階段,幼兒偏向將東西放進口來感應世界,透過接觸不同的物體來取得安全感。人類天性始於吸吮,由初生嬰兒離開母腹開始,便已學懂吸吮母親的乳房,這是原始的生理需要,除了因為可滿足口慾和飽肚外,也因為吸吮母乳時可以得到母親的擁抱,與母親的肌膚進行親密接觸,從而建立安全感。
勿強行戒奶嘴
在口腔期階段,大部份幼兒都有吸吮奶嘴的習慣,此段時期若強行制止的話,幼兒便會以手指來代替。其實家長應該先滿足幼兒心理上的慾望,在心理上取得安全感的狀態下,幼兒吸吮奶嘴的動作會隨着月齡遞增而減少。
建立安全感 爸媽三大守則
林小慧指很多幼兒一直不肯戒除依附的物件,都是由於內心缺乏安全感所致,令他們遲遲不肯放手,要以物件來滿足心理狀態。究竟怎樣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爸媽請記住以下三大方法:
❶ 適當關愛
爸媽是孩子最愛和最信任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假如爸媽能親自照顧孩子,如協助洗澡、陪同吃飯、玩耍或傾談,陪伴他們成長,在職父母在放假時可陪同孩子出外玩樂,他們便會從中得到很大的安全感。
❷ 愛的感覺
多和孩子傾談,多擁抱孩子,給他們愛的感覺,有助於替他們建立安全感。仍處於嬰兒階段的孩子,爸媽可為他們多作嬰兒按摩,和他們作肌膚的接觸,從而建立深厚的親子聯繫,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但林小慧同時強烈建議,為孩子按摩只限爸媽,因為嬰兒作按摩時是全裸或只穿上尿片,不適宜爸媽以外的照顧者進行。
❸ 教養態度
幼兒至1歲開始,有時會做出一些頑皮的行為,但爸媽切忌以恐嚇方式責罵孩子,例如「我唔要你啦」、「你走啦」等,這會令孩子覺得會隨時失去爸媽,因而減低其安全感。
吸吮有安全感
資深育兒專家林小慧指,由初生至1歲屬於「口腔期」階段,幼兒偏向將東西放進口來感應世界,透過接觸不同的物體來取得安全感。人類天性始於吸吮,由初生嬰兒離開母腹開始,便已學懂吸吮母親的乳房,這是原始的生理需要,除了因為可滿足口慾和飽肚外,也因為吸吮母乳時可以得到母親的擁抱,與母親的肌膚進行親密接觸,從而建立安全感。
勿強行戒奶嘴
在口腔期階段,大部份幼兒都有吸吮奶嘴的習慣,此段時期若強行制止的話,幼兒便會以手指來代替。其實家長應該先滿足幼兒心理上的慾望,在心理上取得安全感的狀態下,幼兒吸吮奶嘴的動作會隨着月齡遞增而減少。
建立安全感 爸媽三大守則
林小慧指很多幼兒一直不肯戒除依附的物件,都是由於內心缺乏安全感所致,令他們遲遲不肯放手,要以物件來滿足心理狀態。究竟怎樣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爸媽請記住以下三大方法:
❶ 適當關愛
爸媽是孩子最愛和最信任的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假如爸媽能親自照顧孩子,如協助洗澡、陪同吃飯、玩耍或傾談,陪伴他們成長,在職父母在放假時可陪同孩子出外玩樂,他們便會從中得到很大的安全感。
❷ 愛的感覺
多和孩子傾談,多擁抱孩子,給他們愛的感覺,有助於替他們建立安全感。仍處於嬰兒階段的孩子,爸媽可為他們多作嬰兒按摩,和他們作肌膚的接觸,從而建立深厚的親子聯繫,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但林小慧同時強烈建議,為孩子按摩只限爸媽,因為嬰兒作按摩時是全裸或只穿上尿片,不適宜爸媽以外的照顧者進行。
❸ 教養態度
幼兒至1歲開始,有時會做出一些頑皮的行為,但爸媽切忌以恐嚇方式責罵孩子,例如「我唔要你啦」、「你走啦」等,這會令孩子覺得會隨時失去爸媽,因而減低其安全感。
6大戀物情結 逐個解
由出生至2歲,幼兒最常出現的戀物情意結,對象大多是手指、奶嘴、毛公仔等,究竟每個階段,幼兒對物件的情意結反映他們的甚麼心理狀態?作為爸媽的又應該如何應對?烔樂舍心理學家古倩恩為大家詳細解答。
個案一 需經常吸吮奶嘴
心理狀態:嬰兒階段正處於口腔期,吸吮是嬰兒的正常生理發展,他們會以吸吮來滿足慾望,從而建立心理安全感。嬰兒又或是因出牙感到牙癢,也可藉此紓緩出牙帶來的不適。
爸媽應對:假如孩子處於嬰兒期,爸媽不應該強行迫孩子戒奶嘴,這是孩子成長的階段,亦是心理上取得安全感的方法。若爸媽堅持要孩子戒除,可以逐步將食奶嘴的次數減少,或縮短時間,由每天三次,慢慢減至兩次、一次,直至完全戒除。爸媽可以小玩意來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來交換對奶嘴的依附。年紀大一點的幼童,家長可和他們先說清楚,例如要吸吮奶嘴才入睡的,可以公仔取代作陪伴。
個案二 必須攬抱枕入睡
心理狀態:幼兒愛抱小抱枕入睡,除了軟綿綿的質感增加安全感外,多是因為抱枕內有其獨特的味道,如口水,他們會留戀這些味道,所以當爸媽洗乾淨抱枕後,他們或會表現得不開心或抗拒。因為那味道可令他們感輕鬆,像返回自己的安舒區一樣。
爸媽應對:爸媽可將小抱枕放在孩子的身邊,讓其陪伴孩子入睡,毋須太刻意戒除。待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及心智成長後,行為上便會有改變。當孩子不用攬抱枕時,爸媽要讚賞孩子有獨立能力,能勇敢自行睡覺。
個案三 上學仍吸吮手指
心理狀態:如孩子仍處於嬰兒階段,他們正處口腔期,吮手指是正常的生理發展,不用刻意戒除。假如孩子月齡已大,或甚到求學時期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顯示他們內心仍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
爸媽應對:爸媽不用急着幫孩子戒除這動作,應該先滿足他們心理上的慾望,在心理上取得安全感狀態下,他們會慢慢自行戒除。假如孩子已開始長大,或是原本已戒除,但突然再吸吮手指,這便屬倒退現象,多是由於環境突變而造成的壓力,此時爸媽便應小心處理,可以和孩子多作溝通,鼓勵孩子多表達,切忌批評他們。
個案四 要帶毛公仔上學
心理狀態:幼童從世界裏只有爸媽,突然要進入陌生的學校和爸媽分離,是個很大的挑戰。他們會帶同毛公仔上學來取得安全感,讓自己容易適應於陌生的環境當中。
爸媽應對:父母要先處理孩子對於上學的情緒反應,開學初段可以先和老師溝通,讓孩子帶同公仔上學。之後可以逐漸拉長與毛公仔分離的時間,例如可以先在學校門口和毛公仔道別,再逐漸將距離拉遠,如在家門口和毛公仔道別,或可輕描淡寫地跟孩子說出門時忘記帶那毛公仔,甚或以鎖匙扣等其他細小物件取代,陪伴他們上學,這些都是爸媽可應對的做法。
個案五 視布娃娃作弟妹
心理狀態:這是幼童在模仿成人對他們的行為,他們觀察父母怎對待自己,然後便投射在布娃娃身上,這是他們其中一個成長能力,有助其社交發展。很多時布娃娃是孩子的情感表達對象,故有時當他們鬧情緒時,布娃娃便成為其發洩對象。
爸媽應對:有些布娃娃對孩子來說是有紀念價值,例如是媽媽送的,孩子每次看見布娃娃便等同看見媽媽,這是種情感投射。假如爸媽不能接受孩子以布娃娃作同伴,可以多帶他們到公園遊玩,多接觸其他人;或多買幾個布娃娃,讓他們多點選擇,便不會將情感全投放在一個布娃娃身上。
個案六 電子奶嘴不離手
心理狀態:許多孩子都愛玩手提電話、平板電腦,都是因為不停閃動的畫面令他們產生興趣,但這並非因他們喜歡物件本身,也不能安撫他們心理上的不安感。
爸媽應對:爸媽應盡量不要讓孩子玩電子產品,這樣不單止會影響其專注力,也會阻礙其語言發展。爸媽應多與孩子溝通,閒時與他們多玩耍,以玩樂來取代電子產品,而作為爸媽也應該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令他們模仿。如必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爸媽應設定使用時限,並揀選合適的影片給小朋友觀看。
個案一 需經常吸吮奶嘴
心理狀態:嬰兒階段正處於口腔期,吸吮是嬰兒的正常生理發展,他們會以吸吮來滿足慾望,從而建立心理安全感。嬰兒又或是因出牙感到牙癢,也可藉此紓緩出牙帶來的不適。
爸媽應對:假如孩子處於嬰兒期,爸媽不應該強行迫孩子戒奶嘴,這是孩子成長的階段,亦是心理上取得安全感的方法。若爸媽堅持要孩子戒除,可以逐步將食奶嘴的次數減少,或縮短時間,由每天三次,慢慢減至兩次、一次,直至完全戒除。爸媽可以小玩意來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來交換對奶嘴的依附。年紀大一點的幼童,家長可和他們先說清楚,例如要吸吮奶嘴才入睡的,可以公仔取代作陪伴。
個案二 必須攬抱枕入睡
心理狀態:幼兒愛抱小抱枕入睡,除了軟綿綿的質感增加安全感外,多是因為抱枕內有其獨特的味道,如口水,他們會留戀這些味道,所以當爸媽洗乾淨抱枕後,他們或會表現得不開心或抗拒。因為那味道可令他們感輕鬆,像返回自己的安舒區一樣。
爸媽應對:爸媽可將小抱枕放在孩子的身邊,讓其陪伴孩子入睡,毋須太刻意戒除。待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及心智成長後,行為上便會有改變。當孩子不用攬抱枕時,爸媽要讚賞孩子有獨立能力,能勇敢自行睡覺。
個案三 上學仍吸吮手指
心理狀態:如孩子仍處於嬰兒階段,他們正處口腔期,吮手指是正常的生理發展,不用刻意戒除。假如孩子月齡已大,或甚到求學時期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顯示他們內心仍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
爸媽應對:爸媽不用急着幫孩子戒除這動作,應該先滿足他們心理上的慾望,在心理上取得安全感狀態下,他們會慢慢自行戒除。假如孩子已開始長大,或是原本已戒除,但突然再吸吮手指,這便屬倒退現象,多是由於環境突變而造成的壓力,此時爸媽便應小心處理,可以和孩子多作溝通,鼓勵孩子多表達,切忌批評他們。
個案四 要帶毛公仔上學
心理狀態:幼童從世界裏只有爸媽,突然要進入陌生的學校和爸媽分離,是個很大的挑戰。他們會帶同毛公仔上學來取得安全感,讓自己容易適應於陌生的環境當中。
爸媽應對:父母要先處理孩子對於上學的情緒反應,開學初段可以先和老師溝通,讓孩子帶同公仔上學。之後可以逐漸拉長與毛公仔分離的時間,例如可以先在學校門口和毛公仔道別,再逐漸將距離拉遠,如在家門口和毛公仔道別,或可輕描淡寫地跟孩子說出門時忘記帶那毛公仔,甚或以鎖匙扣等其他細小物件取代,陪伴他們上學,這些都是爸媽可應對的做法。
個案五 視布娃娃作弟妹
心理狀態:這是幼童在模仿成人對他們的行為,他們觀察父母怎對待自己,然後便投射在布娃娃身上,這是他們其中一個成長能力,有助其社交發展。很多時布娃娃是孩子的情感表達對象,故有時當他們鬧情緒時,布娃娃便成為其發洩對象。
爸媽應對:有些布娃娃對孩子來說是有紀念價值,例如是媽媽送的,孩子每次看見布娃娃便等同看見媽媽,這是種情感投射。假如爸媽不能接受孩子以布娃娃作同伴,可以多帶他們到公園遊玩,多接觸其他人;或多買幾個布娃娃,讓他們多點選擇,便不會將情感全投放在一個布娃娃身上。
個案六 電子奶嘴不離手
心理狀態:許多孩子都愛玩手提電話、平板電腦,都是因為不停閃動的畫面令他們產生興趣,但這並非因他們喜歡物件本身,也不能安撫他們心理上的不安感。
爸媽應對:爸媽應盡量不要讓孩子玩電子產品,這樣不單止會影響其專注力,也會阻礙其語言發展。爸媽應多與孩子溝通,閒時與他們多玩耍,以玩樂來取代電子產品,而作為爸媽也應該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令他們模仿。如必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爸媽應設定使用時限,並揀選合適的影片給小朋友觀看。
逐步戒戀物 勿操之過急
相信很多爸媽對於小朋友有戀物傾向都感頭痛,尤以即將進入求學階段,眼見小朋友終日以布娃娃為伴,或仍然用奶嘴才能入睡,很多時會強行為子女戒除,但原來這方法不單效果不佳,更會令孩子失去安全感。
成人也戀物
資深育兒專家林小慧指,不單止幼童,很多成年人也會有戀物情意結,例如每天都要帶着前度男朋友送的禮物,每次看見這禮物便會有感覺;或者要帶着母親送的鏈墜,才會感到有安全感,這些都是戀物。相反,爸媽常常都有一種錯誤觀念,覺得嬰兒時期用奶樽、吸吮母親乳房或吮手指都是戀物,但其實這都是他們的一種正常生理發展。此階段的嬰兒,喜歡用口腔探索世界,隨着月齡增長,這現象會慢慢減少。
一步步進行
要為孩子戒除戀物,切不能操之過急,要求孩子立刻和物件一刀兩斷。例如當孩子要帶着毛公仔上學,不要立刻把毛公仔拿走,應要和孩子說清楚,放學後一定會和毛公仔再見到面,然後在學校門口讓孩子和毛公仔道別。隨着時間,孩子會知道放學後可以再見到毛公仔,並非失去它,這樣便可一步步慢慢戒除戀物。
必須守信用
烔樂舍心理學家古倩恩則指,爸媽要讓孩子願意甚或主動和戀物物件「道別」,先要為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質素,讓他們心裏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要建立安全感,爸媽首先要守信用,承諾孩子的事物,不要輕易改變,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說話是可靠的。否則經常的轉變,不單令孩子失去對爸媽的信任,也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
總結:多陪伴 忌批評
綜觀兩位專家的專業意見,幼兒對物件產生情意結,大部份都是藉由對物件的依附來得到心理安全感;其實只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多點陪伴和關愛,不要刻意批評,令孩子慢慢學習由依賴到獨立,孩子的情意結便會很自然地改變,爸媽不要太過擔心。假若爸媽覺得孩子的戀物越來越嚴重,或不懂得處理,必要時可尋求專家協助。
成人也戀物
資深育兒專家林小慧指,不單止幼童,很多成年人也會有戀物情意結,例如每天都要帶着前度男朋友送的禮物,每次看見這禮物便會有感覺;或者要帶着母親送的鏈墜,才會感到有安全感,這些都是戀物。相反,爸媽常常都有一種錯誤觀念,覺得嬰兒時期用奶樽、吸吮母親乳房或吮手指都是戀物,但其實這都是他們的一種正常生理發展。此階段的嬰兒,喜歡用口腔探索世界,隨着月齡增長,這現象會慢慢減少。
一步步進行
要為孩子戒除戀物,切不能操之過急,要求孩子立刻和物件一刀兩斷。例如當孩子要帶着毛公仔上學,不要立刻把毛公仔拿走,應要和孩子說清楚,放學後一定會和毛公仔再見到面,然後在學校門口讓孩子和毛公仔道別。隨着時間,孩子會知道放學後可以再見到毛公仔,並非失去它,這樣便可一步步慢慢戒除戀物。
必須守信用
烔樂舍心理學家古倩恩則指,爸媽要讓孩子願意甚或主動和戀物物件「道別」,先要為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質素,讓他們心裏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要建立安全感,爸媽首先要守信用,承諾孩子的事物,不要輕易改變,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說話是可靠的。否則經常的轉變,不單令孩子失去對爸媽的信任,也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
總結:多陪伴 忌批評
綜觀兩位專家的專業意見,幼兒對物件產生情意結,大部份都是藉由對物件的依附來得到心理安全感;其實只要給予適當的支持,多點陪伴和關愛,不要刻意批評,令孩子慢慢學習由依賴到獨立,孩子的情意結便會很自然地改變,爸媽不要太過擔心。假若爸媽覺得孩子的戀物越來越嚴重,或不懂得處理,必要時可尋求專家協助。
資料提供:林小慧/資深育兒專家、古倩恩/註冊心理學家